陕西省监狱管理局:那条小河,还记得我吗?

姚农,一个太亲切的称呼,没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地方更值得留恋和回味。那里山大沟深,人烟稀少。山里有条小河,小河上有座小桥,桥的这头是机关大院和家属院,桥的那头是监狱生产作业区。多少年来,风吹雨打、岁月催老、日月轮回,变的变了,迁的迁了,走的走了,只有这条小河静静的躺在那里,既无碑记,也无标识,默默记载着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从小在姚农长大,小河给了我太多的记忆。这里的人和事、这里的山和水、这里的一草一木,总是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1965年的春天,老一辈姚农人响应中央号召,把监狱从南泥湾搬迁至南姚家坡村。由于属于省直属单位,且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因此这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军转干部。单位与周边村庄隔离,内设粮站、医院、学校、门市部、邮电所等,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半封闭生活。那时交通主要靠马车,手摇电话已是先进的通讯工具,场部的大喇叭不时传达着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农场自己的新鲜事。
  夏日的小河畔,是最热闹了。大人们在河边洗着衣裳、拉着家常,孩子们尽情在水中嬉戏玩耍。生活的喜怒哀乐、孩子的天真烂漫在小河上空飘荡。小河记录了我孩提时纯真的梦想,倾听过我强说愁年华的忧伤。她守望了姚农人60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贫穷的无奈,经历了白天批晚上斗的文化大革命的荒唐。她见证了一代代姚农人的忠诚坚守、艰苦创业,也收获了姚农发展一个个与时俱进的辉煌。
  80年代初,姚农来了大学生,他们个个才学满满,人人志存高远,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曾让他们痛苦与迷惘。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秀才遇上兵的委屈、成家的不易、分居的苦痛、孩子上学的困惑等,考验着他们艰难的抉择。小河畔汇集了他们思考的旱烟袋、惆怅的烧酒瓶、忧伤的二胡曲,构成了姚农别样的风景。
  进入90年代,监狱的发展日新月异。争创“现代化文明监区”和争创“粮食百万站”的口号此起彼伏,崭新的监墙、整齐的梯田、规则的稻田、平整的机耕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困扰农场多年唯一通向外界的土路也变成了油漆马路。农场对河槽进行了清理,对河堤进行了翻修加固,小河的水流更加顺畅,节奏更加欢快。
  2008年5月26日,是姚农人值得纪念的日子。布局调整让姚农告别了野外劳作的时代,主监搬迁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几代姚农人出山进城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姚农人住上了高楼,开上了小车,孩子们也陆续走进了名校,那些原认为遥不可及的高质量生活品质离我们越来越近,姚农人正在习惯于高频率、快节奏的繁华锦绣的城市生活。但那条小河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值此延安监狱建监80年庆典来临之际,我总想着对那条小河说些什么。当我再次伫立小河桥头,小河善解人意地将我的思索带向远方,又让我想起了那些为姚农发展而执着奋斗了一生的老场长、老站长、老师傅、老战友的音容笑貌。看着静静流淌的小河,捋捋几近苍白的鬓发,不禁缓缓轻问,“亲爱的小河,还记得我吗!”
  (供稿:朱春光)
   

图片[1]-陕西省监狱管理局:那条小河,还记得我吗?-家书速递|在线寄信|网上寄信|寄信软件|监狱寄信|看守所寄信

图片[2]-陕西省监狱管理局:那条小河,还记得我吗?-家书速递|在线寄信|网上寄信|寄信软件|监狱寄信|看守所寄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