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每读到著名作家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段诗时,我总是为他所热爱的延安精神所感染,并因此而对延安无限神往。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孕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
陕西省延安监狱就座落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
8月17日,伴随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我们一行七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年久失修的石板路,怀着对监狱历史的无比崇敬,来到了位于延安城南的龙湾山上,追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历史足迹。在青山绿树环绕中的这座刚刚翻修过的青灰色建筑群,不大,却如同磐石般稳健的伫立于延河岸上。修葺后的窑洞已褪去黄土的外表,青灰色的砖墙,军绿色的木门框,令坐落于此已有70多年历史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更具历史使命感。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成立于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12日,其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办事处司法部,其职能是领导及负责边区的审判、检察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谢觉哉、董必武、雷经天、马锡五为代表的革命家、法学家,在苏维埃政权时期的司法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司法经验,结合边区实际情况,改革旧的司法制度,形成了具有边区特色的重视证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调节为主,审判为铺的马锡武审判方式,创建起我国史无前例的新民主主义司法制度,废除了无期徒刑,改拘役为劳动改造,简便诉讼程序,免收诉讼费,方便群众,实行司法为民的制度。
监狱实行人道主义的感化政策,使监狱如学校,学习生产双丰收,司法干部廉洁自律,秉公执法,这些优良的司法传统,在中国法制史上创建了奇迹,奠定了共和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基石,有效的打击了敌人的破坏活动,安定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有效的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今日,有幸随同省局罪犯改造研究所组织的延安监狱采风团来到了这里。陕西省延安监狱起源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看守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中国监狱制度的早期实践者。随行的同志告诉我们,1954年5月,大批已决犯向新疆、青海等地调遣,延安劳动支队撤销,留守干部和罪犯调往延安南泥湾镇,组建南泥湾农场,当时的南泥湾,面对一穷二白,物资匮乏的现实状况,农场同志们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已决犯大面积种植粮食、饲养家畜,将南泥湾农场建设为骡马遍地,稻谷飘香的陕北小粮仓,真正实现了监狱农业经济的繁荣。正如同歌中唱到:“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1965年9月,由于南泥湾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农场面临选址重建的困境,1966年2月,第一代监狱警察冒着克山病的危险,押着罪犯,走进偏僻、荒芜的深山再次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开山辟地、伐木建屋、拓荒修田,白天搞基建,晚上搞教育,修建起了以窑洞、瓦房、土墙为主的新农场。同年被更名为陕西省地方国营姚家坡农场,对外仍称陕西省第三劳动改造支队。1995年6月,更名为姚家坡监狱。30多年时间里,姚农人凭借着对党和事业的忠诚,将周边40平方公里的荒地,建设成一个“水靠山,路靠边,中间耕 地平展展”的农场监狱。监管条件、监狱设施不断改善,瓦房、窑洞被逐步改造成平板房、砖墙,监狱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来到姚家坡,站在被称之为“七连水库”的大坝上,眺望着风景秀美的一川一洼,聆听着湖水静静泛起的涟漪,注视着曾经一度辉煌的一排排监舍,虽已破旧不堪,却不难想象老一辈监狱人为了这片红色的土地,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这片土地承载了新中国监狱的渊源,浓缩了新中国监狱的发展,凝聚着一代代监狱人的忠城、无私与奉献。
来到延安监狱,跨进监门的那一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栋栋依山而建,整齐划一的监舍楼,走进内部,井然有序的工作秩序,一区一特色的教育改造模式,犯灶的流水线烹饪,特色的社会帮教,令人耳目一新的微型消防站等等,无处不在体现今天延安监狱的崭新风貌。不禁想起,来时看到监狱办公楼前那块石碑上篆刻的一句话:“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监狱”。老一辈的监狱人凭借延安精神,用他们的热情与忠诚铸就了这片红色的土地,新一代的监狱人凭借着延安精神,用他们的智慧与坚守在管理再造中不断创新,在追赶超越中不断进取,永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短短的三天时间,我们了解了这所监狱不为人知的昨天,感知了它的今天,展望它的明天,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在延安精神的光芒照射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供稿:焦莹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