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监狱管理局:信仰的旗帜

怀着热切地期待与向往,带着敬仰和虔诚之心,暮夏时节,我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寻常而又不寻常的小山村——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相传北宋时期梁姓人氏在此沿河而居,梁家河的名字由此而来。这个山沟里的村子,与陕北其它地方的村子没有多大的区别,闭塞、贫瘠,世世代代过着穷困落后的日子。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青年习近平与其他北京知青,来到梁家河。他们的到来,打破了偏僻山村昔日的静谧,为小山村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与青春的活力。
“这些北京来的高干子弟,这些城里长大的年轻人,能适应山村贫穷困苦的生活吗?能适应山村的单调与寂寥吗?”乡亲们的心中打起了问号,充满了疑惑,打量着来自城里的知青。
  北京知青来到小山村,放下了城里人的身份,俨然成了陕北的后生。完完全全融入群众中间,和乡亲们一起上山种地、打坝筑堤、挖井取水、养猪放牛、洗衣做饭。从小吃惯了精米细面,山沟里的小米饭、窝窝头、腌酸菜,知青们慢慢也就适应了。
打沼气池、种蔬菜、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知青的新创举,给小山村带来了新气象,更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干活卖力,不偷奸耍滑,是能吃苦的好后生。”这是群众对青年习近平的评价。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青年习近平以内心的热忱和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乡村父老全部的情和爱。践行着从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继承的优良传统,付出、担当,引领带动着小山村,一步步把穷困的小山村变成群众幸福生活的乐园。
参观村子里的知青井、知青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窑洞,依稀之间,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大冬天里,青年习近平卷起裤管,与群众一起打坝筑堤……
呼吸着陕北高原上黄土的气息,凭借青春之火与信仰之光,与群众一起劳作的过程中,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考验。陕北这片红色的土地和土地上憨厚质朴的乡亲、高亢浑厚的信天游、还有圪梁梁上娇艳的山丹丹花儿,一同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正如总书记深情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村口上,甘甜的知青井依然在汩汩流淌,为群众提供着饮用水。“历史的天空,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熟悉的故事总让人心中热潮涌动,暖意流淌。
  “爱读书,读砖块一样厚的书。”劳动之余,青年习近平就在窑洞里看书,村里的年轻人也跟着一起看,或者,听他讲古今中外的故事。深夜,窑洞里微弱的灯光,亮堂了乡亲们的心,这灯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光和热。“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窑洞是一座灯塔,一面旗帜,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幸福。
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热爱人民、为民造福的初心。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展现的出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是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汲取不断前行的宝贵的精神力量。
走进梁家河,迎接你的是高高的山梁,走出梁家河,目送你的依然是高高的山梁。山梁上密密实实的枣子和又红又大的苹果,昭示着老百姓如蜜般香甜的日子。这些年来,小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都纳入了山梁的眸子,一道道山梁深情的目光里,传递着熠熠光辉的延安精神。
今天的梁家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中的道路宽阔洁净,群众住上了漂亮的新居,村上的农家乐里人头攒动,群众的日子红红火火。明媚且温煦的气息中,一股温热沁入心田,时光荏苒,岁月流转,永远不变的是激励人心的延安精神。
古老而又年轻的梁家河,与全国众多的新农村一样,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迎接更加幸福安康、文明富裕的曙光。

图片[1]-陕西省监狱管理局:信仰的旗帜-家书速递|在线寄信|网上寄信|寄信软件|监狱寄信|看守所寄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