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男:
以前曾数次往家中寄信,不知收到否?自在安庆时接到一封信,后者很久未见回音,男甚为驰念。特别到南京以来,一连三四封信,包括给广居与秉祥的信、家信,另有相片一张,也不知收到了未有?男想现在南京往家给(寄)信很是方便。铁路已畅通无阻,而且部队正在休整时期,今后还要继续进军,全部干净、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残余力量,解放全中国,使广大的人民早日得到安居乐业,因此,男在这革命胜利的工作岗位上,更要进一步的努力,应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望大人在家中不必惦念一切。另外,正在暑节,天气炎热,还须大人注意饮食调合(和),保持身体永久健康是儿之愿望也。再者,男虽背离乡井,即是为了广大人民解放,和自己永远光明的前途,不过是暂时不能近(尽)孝,只有在完全扫清中国(反动)的残余势力以后,成立了人民民主联合政府,那时才是人民永远的幸福。望大人对这一点不必过虑。
再者,我在安庆时接到家中来信云,自儿南下以来,各位父老兄弟对咱家庭的照顾很是周到,这表现了他们对革命家属之关怀,但是(咱家)还要想到村中的困难,有什么问题也不必操之过急,因为咱是革命家属,只有互相友宜(谊),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前者来说我妹妹现在帮助妇(女)会工作,这是对她自己从政治上提高一步,但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要保持朴实老练的作风,加强学习及劳动观点,这样以身作则才能领导全村妇女进步。
另外,自从去年天津解放以后,我父亲是否还在那里?现做什么生意?如知道的话,望来信说明,男好放心。现在我驻南京,生活很好,精神愉快。在七七那天,驻南京的部队、各机关、市民、学生共卅余万人举行了纪念大会,各部队(的)炮兵、坦克全是现代化的武器,在南京中心市区(即新街口)举行阅兵典礼,刘(刘伯承)司令员亲自参加检阅。到处老百姓的掌声雷动,都在高呼着庆祝解放的口号,够多的!愉快呀!男今后一定保持艰苦老练的作风,历(力)求进步,加强同志互相团结,为完成伟大事业而努力,和平后回家看望大人,别不多禀。
各位问安好,望速来回音。
敬请
万福金安
男海鹏
西历七月十日
这是一封70年前的家书。这封家书是我的父亲王海鹏写给我奶奶的,当时,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任组织干事。
忆往昔
至今,我珍藏着父亲生前送给我的两件珍贵遗物,一件是父亲参加渡江战役后,在南京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的一床草绿色美军军毯。记得上大学时,学校宿舍冬天还没安装暖气,晚上睡觉时我就用它来压脚御寒,而今被我珍藏在箱底,准备以后作为“传家宝”再传给我的儿子;另一件就是1949年7月10日全国解放前,父亲在南京写给我祖母的这封家书。信是用朱红色的蘸水笔写在缴获的日本军用信笺上的,虽然有些地方已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一些语句现在看来也不够通畅,但信中所反映出的历史风貌和一名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却永远值得我去学习,去珍视。
▲摄于1956年,前排居中的父亲和他的学员一起合影留念
父亲是1940年参加革命,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军人、老党员,曾先后在八路军大城县大队、冀中八分区62团、中原军区运输司令部政治部、第二野战军后勤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西南军区后勤学校、解放军总后油料学校、后勤学院油料系工作。
1957年冬天,时任解放军总后油料学校一队教导员的他被组织选送到解放军长沙政治学校学习。1958年毕业时,他没有选择回到工作生活条件优越、老首长云集、家乡所在地的北京老部队,而是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报名到青藏高原工作。从西藏安多买马兵站到五道梁兵站,从唐古拉兵站到格尔木大站,青藏线的兵站他几乎都工作过、战斗过,他的经历和我家的故事与电视剧《天路》上讲述的几乎一模一样。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是被称为“天路”军魂——解放军总后青藏兵站部“三个特别”精神的具体写照。曾在上世纪60年代任职于总后青藏兵站部格尔木大站的主要领导,无一例外,在1990年前都已病故了。他们没人能活过65周岁。当年高寒缺氧地区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给人造成的戕害可见一斑。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看电视连续剧《天路》时,我几乎是在淌着止不住的眼泪的状态下看完的。1972年9月,父亲因工作需要离开了青藏高原,带着我们全家又转战到陕西,任职于总后秦岭兵站部,1982年离职休养。
父亲生前曾留下许多“故事”。1985年11月,在我刚上大学才两个月时,他因为晚上看反映京、津地区抗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血溅津门》而情绪激动,突发脑出血导致半身偏瘫。1986年11月,他抱病参加整党活动,干休所的所长、政委多次劝他在家看看报就可以了,不用到会,不用参加小组讨论,但他坚持要参加组织学习,从不缺席。因他眼睛不好,我母亲代他写了一份整党总结,他要求念给他听,他非常认真地听完后说:“不行,这是你的认识,不是我的认识。”自己硬是拖着病体花费了两天工夫写好《整党个人总结报告》,交给组织。1987年4月,他病重入院,在他生命垂危的最后15天,他谢绝了干休所给他派公务员陪护的决定;他让军区首长不要去看望他,因为他是老病号,怕麻烦组织;他不让家人向所里要公务车去医院探望他,他想的是所里的油料紧张;我母亲看他病情危重,就悄悄发电报给我,叫我回家看他。在病床边,他仔细询问了我的学习情况后说:“你是党员、班长,学习和工作正紧张,尽快回去吧,我这是老病,过几天就会好的。”我在他的身边守了一夜就回学校,而他在我返校的第三天就去世了!他病逝后,兰州军区政治部派同志整理了他的生前事迹,以《他,去后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善始善终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好党员王海鹏》为题的事迹材料先发至军区所属各干休所,后又发至全区各部队,被广为传阅。
我们没有从父辈那里承袭更多的物质遗产,但他们所遗存下来的精神财富却足够我们永远地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供稿及文字整理:王建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暂无评论内容